Banner01

行业资讯

硬科技正在由区域概念上升为“国家话语”体系

供稿人:供稿部门:发展研究处 点击次数:1316 发布时间:2020-03-24

摘要: 硬科技是以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光电芯片、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为代表的高精尖技术,其英文翻译“Key& Core Technology”体现了硬科技的丰富内涵。区别于由互联网模式创新构成的虚拟经济,硬科技属于由科技创新构成的物理世界,是需要长期研发投入,持续积累才能形成的原创技术,具有极高的技术门槛和壁垒,难以被复制和模仿。

 硬科技是以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光电芯片、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为代表的高精尖技术,其英文翻译“Key& Core Technology”体现了硬科技的丰富内涵。区别于由互联网模式创新构成的虚拟经济,硬科技属于由科技创新构成的物理世界,是需要长期研发投入,持续积累才能形成的原创技术,具有极高的技术门槛和壁垒,难以被复制和模仿。由于契合时代发展规律和国家发展需求,硬科技正在由区域概念上升为“国家话语”体系,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典型城市布局硬科技产业

  自2018年首次提出要突出“硬科技”研究以来,以北京、上海、深圳、合肥、西安为代表的相关城市纷纷加强对硬科技的发展布局。

  从发展行动角度来看,西安首先提出硬科技概念,成立了硬科技发展联盟,加大科技发展资金支持力度并连续召开3届硬科技大会;陕西省明确提出2020年将建立面向企业技术需求的项目形成机制,推进无人机、快速制造、陶瓷基复合材料等平台创新能力建设,实施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卫星应用、种业等重点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培育更多“硬科技”企业,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继续狠抓科技成果转化,努力提升企业研发投入。北京出台《加快科技创新发展高精尖产业》政策,将集成电路、诊疗技术等领域作为未来硬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中关村示范区重点建设22家硬科技孵化器,首发100余项新技术新产品,着力加强科技型企业培育,企业研发投入增长16%左右。深圳抢先布局第三代半导体和量子计算产业,成立深圳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引进相关领域高端人才。同时,随着科创板的推出,首批上市的25家企业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6大方向,与硬科技重点涵盖的几大领域方向基本一致,因此“硬科技”已逐渐成为各地政府引导基金的新方向。

  从产业布局角度来看,各地硬科技产业布局特色鲜明,推进方式各有侧重。以深圳和上海为代表的各个城市基于本地优势产业和资源,积极布局第三代半导体、生物医药等硬科技产业。合肥依托基础研究的优势,布局量子信息、聚变新能源、同步辐射和合肥光源、稳态强磁场等一系列硬科技产业。各地从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引进与培育、创新环境营造、产业布局打造等方面探索出了各自发展的道路,硬科技产业创新综合能力总体呈现“东强西弱,南强北弱”态势。

  硬科技在多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随着硬科技概念的进一步推广和发展,硬科技在全国各地都被高度关注,从政府到企业再到金融机构都加大了对硬科技的关注与研究。尤其是2019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支持和鼓励“硬科技”企业上市,多地都有对支持硬科技企业赴科创板上市作出明确表述。当前,我国硬科技创新呈现出如下发展态势。

  一方面,硬科技创新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科创型企业等均成为硬科技发展的创新主体。科创板已经成为社会资本加速硬科技发展的有效方式,在科创板的带动下,资本到技术的转化通道正进一步疏通。麻省理工学院创建的非盈利投资机构The Engine与投资研究机构Pitchbook联合发布了一份名为《2019硬科技图景》的研究报告,该报告数据显示全球硬科技领域的风险投资实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硬科技已从2012年的490起投资、投资额29亿美元,上升到2018年的1600多起投资、投资额357亿美元,投资领域从纳米技术到人工智能,从量子计算到生命科学等13个硬科技领域的投资方向。

  另一方面,硬科技热潮正在全球蓬勃兴起,多个领域取得重大突破。2019年在全球科学家的努力下,世界硬科技取得十大突破性进展。主要包括化学家首次合成纯碳C18环、科学家首次实现量子隐形传态(Quantum teleportation)、清华科学家打造出世界首款异构融合类脑芯片“天机芯”(Tianjic)、谷歌实现“量子霸权”(quantum supremacy)、微软公布全球首个自动DNA数据存储和检索系统、仿生物细胞群体机器人实现集体迁移、科学家用3D打印造出会“呼吸”的人造器官等。

  硬科技发展中面临的三大共性问题

  在各地纷纷开始布局硬科技的同时,通过深入分析研究,我们发现硬科技发展中存在的三大共性问题,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一是顶层设计尚不明确。从中央到各地方对发展硬科技尚未形成明确的政策文件,缺乏硬科技发展的专题研究,硬科技的技术领域、评价标准以及指标体系等研究尚未建立。二是产业融合发展不充分。当前我国主要城市硬科技的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如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不足,成果转化应用较慢等问题仍然存在,硬科技创新要素和资源与当地产业优势结合不充分依旧制约着硬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三是科技与金融融通不深入。各地方针对硬科技发展设立了专项基金,形成了具有突破性的金融模式,但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仍有很大空间。我国科研投入与科技创造之间存在高达18万亿的转化洼地,金融无法精准配置到科技,严重制约了硬科技的快速发展。

  硬科技由区域概念上升为“国家话语”体系的几点思考

  硬科技是支撑经济发展引领性的关键领域。“硬科技”领域虽在起步发展前期投资回报低于线性增长,但过了拐点就是爆发力很强的指数型增长,有望成为未来创新发展的新引擎。建议:

  一是前瞻布局“硬科技”这一系统工程。“硬科技”强调自主性、原创性、核心性,与实体经济紧密相连,需要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抓手,通过制度创新,在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光电芯片、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超前布局,成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抓手。

  二是构建央地协同发展的硬科技工作机制。以大院、大所、大企业和科技服务机构为重点,促进高精尖技术创新成果和产业发展紧密对接、硬科技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国家从宏观层面明确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产业核心硬科技发展路径,着力建设全国范围内大科学装置、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统筹协调的发展机制。

  三是构建凸显区域特色的硬科技发展模式。京津冀地区探索实施高端创新资源要素集聚工程,依托在京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中央企业建设新型硬科技协同创新实验室;长三角地区推动硬科技攻关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工程,培育一批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中试及工程化应用龙头企业;珠三角地区探索实施特色硬科技产业集群及园区布局工程,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建设硬科技产业园区。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关闭